青岛市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2-05-23 13:23

一、总体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倡树运动健康新时尚,以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为契机,培育体育消费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打造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支撑高地、政策引领高地、品牌隆起高地、人才聚集高地,实现全民健身普及化、体育消费时尚化、体育产业规模化,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体育力量。到2022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50%,培育10项以上本土品牌赛事,每年举办5项以上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75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2%。

二、大力发展全民健身

(一)优化健身组织体系。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健全市、区(市)、镇(街道)三级体育总会,鼓励民间健身团队和健身站点等基层文化体育组织依法依规成立社团和俱乐部。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农村体育骨干培训力度,建好群众身边的健身站点,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市体育局负责)

(二)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举办社区运动会、全民健身登山节、沙滩体育节、时尚体育节、球王系列赛等活动,构建多层次、常态化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打造特色品牌健身活动,形成“一社区一品牌,一街道一特色”全民健身活动格局。(市体育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增加场地设施供给。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充分挖掘群众身边可利用土地和场地资源,建设一批智慧体育公园、口袋体育公园、社区体养健身中心和笼式足球场等多功能健身场地,打造“主城区8分钟、周边区(市)15分钟”健身圈。(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健身指导服务。推动市、区(市)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升级改造,探索开展非接触式国民体质样本采集和监测,完善体质样本数据库,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白皮书》。研发第三套保健穴位操,开展休闲健身“1+1+1”金牌教练进机关企业楼宇等活动,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健身指导服务,逐步实现健身服务科学化、智能化、便捷化。(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持续激发体育消费潜能

(五)倡导体育消费新理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区(市)和“十百千万”健康大使评选,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运动水平等级标准检测,鼓励每人至少掌握1项运动技能,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加大体育公益广告投放力度,普及健身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倡导时尚健康生活新理念。(市体育局负责)

(六)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组织“居家健身挑战赛”“居家健身达人秀”活动,开展线上马拉松、智力运动会等网络赛事,开发线上健身培训课程,培育家庭健身导师和个人健身顾问,努力形成体育消费线上、线下、居家、户外共同发展新态势。(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打造体育消费新模式。鼓励采取市场化手段培育体育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加快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延伸体育消费链条,拓展夜间体育消费和假日体育消费新空间。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探索试点通过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消费券等方式鼓励群众进行体育消费。(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优化体育消费环境。鼓励各区(市)出台体育消费促进措施。完善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和体育场地统计体系,定期发布统计数据。建立体育企业清单管理和分级分层管理协作及服务机制,加大对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监管力度。探索建立健身消费卡预付资金托管模式,维护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信心,营造放心、便捷消费环境。(市体育局、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着力促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

(九)加快竞赛表演业发展。办好亚洲杯足球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等重大赛事,加快推动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职业体育发展,支持青岛马拉松、海上马拉松、“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发展壮大。鼓励各区(市)积极举办有重大影响力体育赛事,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全国、国际体育赛事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资金扶持,年度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对获评省级以上精品(标牌)体育赛事的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年度总额不超过200万元。(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壮大健身休闲产业。加快健身休闲服务模式创新,开发专业化、个性化、时尚化健身课程和产品,加快发展电竞、徒步、路跑、骑行、登山等普及性广、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展海洋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冰雪运动、湖泊河流运动和汽车摩托车等户外运动项目。(市体育局负责)

(十一)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工业互联网技术,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加快智能运动装备、智能场馆、可穿戴设备等研发与制造。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业科学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向服务领域延伸。(市体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推进产业融合互动。推动体医融合,开展运动健康咨询服务试点,打造体医融合示范社区。鼓励体旅融合,大力发展潜水、垂钓、帆船体验等海上体育旅游,加大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打造3至5条具有青岛特色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加快体教融合,推进教练员和帆船、足球、篮球、游泳、冰雪等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引导和支持中小学校和体育俱乐部参加“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海洋发展局、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不断优化发展条件

(十三)强化平台支撑。引进和举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展会和论坛活动,探索打造“一带一路”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合作交流平台。搭建体育产业智库平台,打造智慧体育平台,扩展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功能。创新计划单列市时尚体育城市联盟协作机制,扩大交流与合作。(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培育体育品牌。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在青设立区域总部、板块业务总部、研发和销售中心。培育一批公信力好、影响力大的优质健身俱乐部,开展星级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对获评省、国家五星级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奖励,年度总额不超过200万元。支持培育体育企业发展成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独角兽等创新发展的标杆型企业。(市体育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发展多元载体。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争创省级、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获评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示范项目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示范项目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奖励,年度总额不超过100万元。鼓励各类园区设置体育产业板块“园中园”,打造一批一站式多功能体育服务综合体,培育足球、冰雪等体育产业聚集区。(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全面落实保障措施

(十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业务流程,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推进体育行政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体育产业行业指导和监管。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整合现有体育场馆设施资源,适时成立市级体育产业集团。盘活竞技体育市场资源,实现竞技体育国家办与社会办的创新融合。(市体育局负责)

(十七)推动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推进体育类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指导市体育产业联合会完成换届,完善工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大对体育类社会组织扶持,引导基层体育组织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市体育局、市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发展潜力大的体育产业项目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发展体育装备融资租赁,鼓励本市体育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加强人才培养。紧抓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鼓励有条件的中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相关专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各类体育产业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懂体育、会经营、有创意、善营销的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形成有效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市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青岛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工作,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统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