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0年3月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首家、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开发区,面积721平方公里,代管东城、胜利两个街道,常住人口近50万人,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铜及铜材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
一、产业基础坚实雄厚。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产业为引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为突破,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围绕功能陶瓷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铜基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5条产业链,引入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高端纳米级电子陶瓷材料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功能陶瓷材料产业链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波鸿轨交高速车轮项目全线投产,打破意大利路奇霓和德国BVV对我国长期垄断,正在加快布局“材料—车轮—车轴—轮对”的高铁车轮完整产业链条。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联合山东能源集团规划建设了总投资480亿元的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目前已落地上海电气、中船海装、金雷重装、天能重工等央企国企及行业头部企业项目,基本构建起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条。
二、科技创新活跃强劲。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整体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科创平台提质升级。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先后引进、培育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海科创新研究院等一批行业领先研究机构。拥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301家,占全市的近1/3,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67家。创新型企业快速增长。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创业平台20家,孵化总面积66万平米,累计孵化和培育创业团队1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3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6.1%。创新型人才建设成效显著。建有院士工作站8家;国家级人才工程11人,省级人才工程24人,市级人才工程44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入选全省第一批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试点单位。
三、发展环境卓越一流。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宜商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城市。产城融合相得益彰。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规划布局新材料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广利临港产业园、空港产业园、悦来湖科教产业园等五个功能产业园区,打造了“铁路、高速、港口、机场”全方位立体交通优势,商务、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医疗、教育体系完备,金融、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形成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环境。营商环境便捷高效。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一次办好”再创新,成立全市首家企业服务中心,打造“项目之家”等一站式项目服务平台,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现重点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项目推进时限平均压缩30天。生态环境优美宜居。东营是著名的湿地城市,全市湿地面积4580平方公里,湿地率41.58%,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称号。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东营中心城区,湿地星罗棋布,水系纵横交错,形成了“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鲜明特色。
四、民生保障量质齐进。财政民生支出比重保持70%以上,城乡低保、困难群体救助等标准较去年再提高了5%以上,位居全省、全市前列。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率先启动学区制改革,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教育水平持续走在全市前列。持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衡布局,建成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