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枣庄建市60周年,也是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宏观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六稳”“六保”各项措施落地落实,全市经济稳中向好、质效双升,“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新旧动能转换突破成势,高质量发展加力提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以更大力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六稳”“六保”落地见效,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51.6亿元,增长8.3%,居全省第8位,为16年来最好位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8.9亿元,增长12.9%,居全省第7位,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7.1%,居全省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进出口总额315.1亿元,增长2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72元,增长8.7%,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1%;新增城镇就业3.9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6%;全面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二)有效投资不断扩大,消费潜力加快释放。一是项目建设加力提速。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动摇,111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名单,再创历史新高。181个省、市级重点项目提前4个月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年完成投资743.32亿元,是年度投资计划的1.62倍。青啤(枣庄)智能制造产业园、智光通信产业园二期、芯恒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等92个项目竣工投产。30个项目纳入省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库,蟠龙河综合治理一期二期水利工程建成,京台高速改扩建、新台高速二期、世纪大道建成通车,惠民铁路开通运营,枣庄机场、庄里抽水蓄能电站、京台新台连接线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京杭运河二级航道整治、港口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二是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在全省率先出台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度,25名市级领导联系帮包50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78个市直部门及项目推进专员为项目提供“一对一”、全周期跟踪、全流程服务,该创新做法相继被新华网、大众日报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召开重大项目建设联席会议7次,解决难点、堵点问题79个。全市金融机构向省、市重点项目授信359.4亿元,发放贷款190.9亿元。9个省重大实施类项目争取省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936亩,烂尾工程和闲置厂房处置率分别达到75%和89%。争取中央、省资源枯竭城市政策资金3.75亿元,中央、省预算内资金7.7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78.9亿元,2022年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专项债券项目数量、债券需求分别是上年的1.83倍、2.7倍。三是消费市场持续扩容。举办中国枣庄第五届辣子鸡美食文化节等近40场大型促消费活动,参与企业、商户1300余家,拉动消费5.2亿元。支持激励市场主体发展,滕州真爱商城、红星美凯龙(枣庄)全球家居博览中心开业。全市新型商贸物流业完成营业收入增长21.9%,实现税收增长26.1%。推动线上线下有机融合,24个村(社区)、11个镇入选2021中国淘宝村、镇。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台儿庄古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滕州市成功创建省级文旅消费示范市。东湖希尔顿逸林酒店、光大康养温泉小镇、运河印象文旅小镇等一批文旅项目开工建设。开展第五届枣庄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发放惠民消费券14.36万张,带动消费714.58万元、平台交易收入2457万元。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约172.5亿元,增长30.2%。
(三)动能转换突破成势,重大战略成效初显。一是工业质效稳步提升。着力推动“链长制”实施,由市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坚持“分链作战、全链推进”。成立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中心,制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统筹全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工业技改提质增速,出台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措施,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工业技改基金,成立智能化技改服务商联盟,全市在库工业技改项目369个,总投资663.2亿元。“小升规”成效显著,规上工业企业达到843家,比年初净增104家。年内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瞪羚企业13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二是产业集群持续壮大。锂电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2021年度创新型集群试点(培育)名单。机床及矿山装备智能制造、全域旅游2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联泓新科、精工电子、威达重工3家企业获评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全市“四上”企业达到2351家,增长18.9%,纳税过千万元企业301家,其中过亿元企业24家。枣矿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600亿元,山能鲁化、潍焦薛能、联泓新科3家企业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丰源轮胎、丰元化学、盛隆化工、泰和水处理等6家企业进入中国石化企业500强。锂电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锂电产业联盟成功组建,绿色能源发展集团成立,全省首个锂电储能电站—华电滕州公司储能项目一次送电成功,投资200亿元的欣旺达锂电池及配套项目成功签约,中国北方锂电之都建设步伐加快。三是科技创新动力增强。国家级创新平台作用充分发挥,泰和科技技术中心30余项研发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新增省级创新平台39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6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6%,比上年提高3.46个百分点。“揭榜挂帅”“科技副总”制度深入实施,济南大学枣庄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中建材(枣庄)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等3个中试基地入选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深入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评选枣庄英才初步人选27名,柔性引进各类急需紧缺型高层次人才115名。四是重大战略落地实施。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出台,全市36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制定贯彻落实意见,25个项目纳入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名单。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接棒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轮值工作,全方位推进交通、文旅、生态、产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职称互认、信用互认、公积金异地核查、电子证照跨域共享。
(四)重点改革纵深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一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加快“放管服”改革,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行动“双20条”,建成“枣惠达”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开办“三联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并联集成”办理,推进企业及个人高频事项简办、快办。50个行业推行“一业一证”改革,6类工程建设项目主流程审批时间提速20%以上,289个事项实现全省通办,132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信用建设扎实推进,康力医疗被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全国“诚信之星”。归集公共信用信息2.51亿条,为979家企业修复信用信息5358条。21家金融机构、6.7万余家企业入驻信易贷平台,放款197.78亿元,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重点领域改革加速推进。全面承接省委深改委112项重点改革任务,确定14个重大改革事项由市级领导牵头推进。滕州市列入全省首批集成改革试点县。全面落实“标准地”改革,出让“标准地”2770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7414亩。加快国企改革,实施混改项目24个,市文旅集团成立运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全市各类基金达100家,管理规模达362.36亿元。创新资源税计税价格采集发布枣庄模式,得到国家税务总局肯定,全年石灰岩资源税累计收入2.84亿元,增长251.64%。雅博股份重整成为全省6年来首例司法重整成功案例,市中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不动产登记与税务缴费“一窗办理”“联合办证”。三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签约1亿元、10亿元、50亿元以上项目888个、153个、49个。培育跨境电商20家,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3亿元。打造全省“一带一路”欧亚班列节点城市,发运枣庄欧亚班列40列。加快全国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建设,创新“以票换票、分类管理、服务出口”的二手车交易市场管理新模式。保税物流中心(B型)创建取得新进展,以嘉誉干杂海货市场为主体设立公用型保税仓库通过青岛海关审批。枣庄首次入围“中国城市外贸结构竞争力30强”,上榜“中国城市外贸效益竞争力30强”。
(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一是生态环保不断加力。启动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修复山体生态2500亩,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7处、省级绿色矿山9处。南四湖退渔2247.7亩,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3条,优良水体比率100%。造林2.6万亩,建设提升环城绿道135公里、绿色生态廊道275公里、修复湿地2080亩。大气环境不断改善,PM2.5平均浓度改善18.2%,PM10平均浓度改善11.7%,居全省第5位。二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启动“双十镇”建设,镇域发展呈现重点带动、全域提升、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10个示范镇全年新纳统过亿元项目85个,西岗镇富丽森环保科技、税郭镇中宝岩新材料、邹坞镇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合成食品添加剂、阴平镇智博锂动芯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好项目顺利推进。西王庄镇以希望社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新型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10个片区、153栋住宅楼全部交房上房,新建污水管网6.8公里,“六纵六横”路网基本完成,镇驻地居民实现集中供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整建制完成市区镇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农村产权交易“枣庄样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81%,百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5个。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235万亩,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达到4个、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乡村路120公里,累计建成各级美丽乡村997个,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1.8万户。东西扶贫协作扎实推进,拨付财政援助资金3086万元,推广种植滕州马铃薯1.86万亩,完成消费帮扶2574万元,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三是城市建设不断提速。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开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216个,完成投资36.5亿元。打通城区断头路11条,新建海绵城市17.35平方公里,新建、改造燃气管网114.7公里、城镇供热管网32公里,城市清洁取暖建设完工面积413万平方米,建成棚改安置房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92个。新建、改造公园游园24个、口袋公园131个,新增林荫停车场87处、城区绿化节点100处、停车泊位1.1万个。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一是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落实社保及岗位补贴5773.48万元,帮助3668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发放“以工代训”补贴5952.4万元,稳定岗位2.53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16亿元,直接扶持1488人创业,带动就业1.47万人。二是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突破283万人、44万人、42万人。在全省率先实现医保经办服务市县镇三级全覆盖,“枣惠保”正式上线,SMA靶向药纳入医保后全国首例注射在枣庄进行。调整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金,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142元提高到150元。全年各类社保待遇支出107.93亿元,增长10.53%。三是平安枣庄加快建设。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推进优化法治环境“4567”专项行动,加快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新命名132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我市是全省仅有的两个连续三年未发生较大安全事故的地级市之一。圆满完成建党100周年等安保维稳工作任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四是公共服务不断增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5所、幼儿园35所,枣庄学院新校区喜迎新生。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课后延时、营养餐配送等“四项服务”惠及中小学生24.5万人。科创绿廊全面开园,中心文化场馆建成启用,奥运金牌实现零的突破。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全年完成接种726万剂次,325万人完成全程接种。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7家城乡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医生占比达到53.45%。发放养老服务专项资金2416万元,新增护理型床位1100张,培训养老护理员1400人。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地震气象、人防消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全市人民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一是产业体系培育还需加力。产业生态不系统不完善、结构不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上下游配套衔接能力不强,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链,需要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持续发力。二是工业转型升级还需提速。建材、煤炭等传统行业支柱地位未发生根本改变,六大先进制造业仍在大发展初级阶段,龙头企业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质量效益不高现状仍然存在。三是城乡融合发展还需深化。作为典型的组团型城市,中心城区首位度不够突出,东西城区相向融合发展、产城融合发展速度不够,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民生领域补短板步伐还需加快。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任务依然繁重,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补齐短板还需大量投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胜之年。要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工作前瞻性和针对性。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进程分化,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运行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要看到,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三个走在前”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省委谋划实施扩需求“十大行动”,全力推进“七网”等重大标志性引领性工程,发展稳中向好的势头不会改变。特别是,我市聚焦“重点工作提升年”,着力实施“六大提升工程”,纵深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6+3”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崛起壮大,“快就是大局”的效率观念、“我就是枣庄”的主人翁精神和“跨越赶超、重塑辉煌”的美好愿景深入人心,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2022年稳中向好的势头将更加强劲,质效双升的态势将更加凸显。
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聚焦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重点工作提升年”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民生福祉、营商环境、干部作风、创新能力“六大提升工程”,推动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全面提升,打造财富共创、城乡共建、民生共享、生态共美、社会共治的美好家园,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和因素,建议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和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7%、12%;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不低于去年水平;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坚定不移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一是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落实国家、省疫情防控有关要求,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不间断开展重点地区入枣返枣人员排查检测,确保重点人员“应检尽检”,筑牢织密疫情防控防线,坚决杜绝疫情输入风险。二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深化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健全完善市级领导联系帮包、项目推进专员、重大项目建设联席会议、产业链困难问题直接沟通联络等机制,全力抓好107个省级重点项目、16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聚焦“6+3”现代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七网”行动等重点领域,提升项目谋划储备水平,不断调整充实重点项目库,形成动态实施、有序滚动的良好机制。启动建设枣庄机场,扎实做好济枣高铁、庄里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准备工作,开工建设京台至新台高速台儿庄连接线,加快济枣线、枣欢线等5个国省道改建项目实施,基本完成郯兰线、京杭运河枣庄段疏浚工程。深入研究国家宏观政策、投资导向,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在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资金和中央、省预算内资金争取上再创新高,力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突破100亿元。三是着力激活消费潜力。发展服务消费,改造提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争创全省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发展新型消费,推进“电商+”战略,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促消费活动。扩大枣庄辣子鸡等特色美食品牌影响力,培育全产业链生态圈。推进海王智慧物流项目、峄州港公水廊联运配套设施提升项目、薛城乡村智慧仓储物流应急物资共享储备库等项目建设,打造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培育“文化+”“旅游+”等精品新业态,加快东湖希尔顿逸林酒店、中兴文化博物馆、薛国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展第六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系列活动,搭建多种活动载体,拓宽覆盖领域。
(二)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一是加快产业集聚。坚持存量膨胀和增量崛起并重,加快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六大先进制造业,以“链长制”为抓手,敲开核桃、一业一策,加快形成“2121”产业雁阵。高端装备产业,加快三维重工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人民控股智能制造产业园、徐工集团智能制造配套产业园建设,依靠威达重工、山森数控、鑫金山智能装备等企业,引导机床、矿山机械等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打造全国知名的机床生产基地。高端化工产业,加快推进鲁化己内酰胺产业链配套节能减碳一体化、聚合顺聚酰胺6切片等项目建设,引导产业向精细化延伸,壮大氨基、醇基两大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化工基地。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中建材先进光子材料产业园、联泓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等项目建设,支持智光通信、华能线缆、正威等企业向“高精特尖”发展,聚焦光纤、功能纤维、无机功能材料等领域,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前沿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新能源产业,突出锂电首位度,围绕锂电重点发力,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不断擦亮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新名片。抢抓省支持枣庄集聚发展锂电产业机遇,推动欣旺达锂电池、丰元锂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联泓电解液溶剂、泰和磷酸铁锂高端正极材料等新上项目尽快开工,吉利欣旺达、中材锂膜二期、金彭电动车等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形成规模。举办锂电产业展览会,争创省级锂电新能源创新创业共同体,办好枣庄市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新医药产业,在市中区、枣庄高新区、峄城区等地规划建设新医药产业集聚区,加快中科医疗仪器智造基地、海木生物、三维海容、海斯凯尔、贯洁生物、海王优品、博诺康源、瑞立康肝素系列产品等项目建设,推进医疗器械、兽用药品、健康食品、生物医药四大板块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淮海数字智谷、芯恒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依托鲁南大数据产业园、泰盈科技产业园,围绕半导体集成电路、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推动产业加快突破,抢占未来发展“智”高点。高质高效农业,推进王老吉石榴大健康产业园、山亭大健康食品产业园、新格林数字化蔬菜工厂等项目建设,推广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新型商贸物流业,加快吾悦广场、鲁南铁水联运临港物流产业园、滕州传化物流小镇等项目建设,不断向区域物流枢纽和商品集散中心发力,争创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特色文旅康养业,推动中兴文化铁路遗产公园、睿安安颐生态康养示范项目、枣庄亲和源康养中心项目加快建设,促进文旅康养深度融合,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康养基地。二是加快工业技改。以基金为抓手,智能化为方向,启动实施“技改焕新行动”,力争全年实施高新优技改项目200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达到15%以上。充分发挥基金作用,精准开展供需对接,强化“投保贷”联动。发挥智能化技改服务商联盟作用,推广正凯新材料、鑫迪家居、智赢门窗等技改模式,常态化召开智能技改大会,启动首届技改大赛,评选认定10家标杆示范企业。三是加快企业培育。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重点支持泉兴集团、泰和科技等十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培育百亿级企业集群。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机制,扶持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瞪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企业2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00家。加大“准四上”企业培育力度,全年新增“四上”企业500家,上市企业达到8家。
(三)坚定不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是提高创新能力。重点支持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际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三角产业促进中心等十大创新平台提能升级,形成辐射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强的高能级平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1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以“揭榜制”“组阁制”、定向委托等方式,集成资源共同组织实施100项左右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对接国家、省各类人才计划、工程,引进更多人才服务枣庄。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企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二是落实“三个坚决”要求。抢抓“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机遇,加快实施源利新能源200MW、华电滕州滨湖150MW、华电枣庄银山100MW项目,推进全市整区(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为新上项目增加能耗煤耗空间。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分类处置“两高”项目,落实“四个区分”要求,严格“五个减量替代”,实施“一张清单管理”,强力推进“两高”项目节煤技改,对“两高”项目能耗实行封闭运行、自我消化、自我平衡,遏制盲目新上“两高”项目。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推动新兴产业壮大规模、增量崛起,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大力开展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活力迸发,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突破。三是抓好重大战略衔接。落实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及资源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设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示范市。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深度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徐州,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配合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推进新台高速南延至徐州睢宁通道建设,开展济枣铁路南延徐州(新沂)规划研究,加快济宁—枣庄—徐州智慧航道等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紧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战略机遇,推进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景区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扣“招大引外、招新引高”目标定位,突出特色优势产业,紧盯500强企业、大型央企民企,科学精准运用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合作合资、市场换投资等方式,引进一批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旗舰型、基地型、龙头型项目,确保新签约开工过亿元项目400个以上、过50亿元项目25个。完善“2+5+N”园区发展框架体系,充分发挥园区招商引资主要载体作用,提升园区承载力,持续做大园区总量,支持枣庄高新区、滕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容提质,向全国一流开发区进军;省级开发区跨越发展、实现位次前移。加快推进枣庄高新区锂电产业园、中国兽药谷、枣庄港临港产业园等十大特色园区扩容增效,做优生态,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一流专业园区。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是要素整合者、市场开拓者、创新推动者。严格落实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25条措施,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侧”转向“企业需求侧”,开展“营商环境大家评”活动,用好12345市长热线和“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平台。加快数字政务建设,实现“一次办好”向“一次不跑”升级,叫响“枣办好”政务服务品牌。深入实施“双全双百”工程,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审批全链条管家式服务,探索“多审合一”“多验合一”,跑出项目审批“枣庄速度”。持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和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二是持续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以新思路新举措打破要素“天花板”,争取省土地、能耗、煤耗等指标支持。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广“标准地”改革,加大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力度,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扎实推进金融改革,开展“信e贷”试点,健全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确保企业注册突破4万家、平台放款突破400亿元。做强枣庄凤鸣基金小镇,争取新引进入驻基金20家,新增管理规模20亿元。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打造具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骨干国企和工业强企。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综合发展评价机制。有序推进司法、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三是持续加快外贸发展。深化“一招双唤”行动,深耕“一带一路”沿线、RCEP国家等重点市场,引导重点企业“走出去”,鼓励合资合作、境外并购。高效运营枣庄内陆港、欧亚班列,加快建设中国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争创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进胖虎全球闲置尚品产业园和闲置品信用体系、追溯平台建设,培育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未来易购智能科技总部建设,充分发挥全国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作用,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
(五)坚定不移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双十镇”建设,实施镇域经济提升工程,动态调整示范镇、择优评选特色镇,进一步发挥“双十镇”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0万吨以上,强化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确保粮食供应安全。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争创省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镇5个、村50个。加快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创建美丽生态牧场30个,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产业强镇5个、重点龙头企业10家,打造“厚道枣庄人·放心农产品”金招牌。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持续推进滕州荆河沿岸、薛城白楼湾十里湾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美丽乡村片区建设,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0个以上。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二是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科学谋划西城区水系水环境治理、蟠龙河综合整治、两库四河水系连通及水库扩容,加快推进凤凰绿道片区建设提升工程,推动“山水林田大会战”取得更大成效。强化生态修复治理,完成破损山体修复2600亩,造林绿化提升1万亩,荒山彩化5000亩,湿地建设2000亩。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加快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完成雨污合流管网改造108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7万吨,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河湖”6条(段)。聚焦“双碳”目标,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完成省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任务。三是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世纪大道提升工程建设,新建和打通长江东路、大连西路、和谐南路等城区道路。有序推进供热设施、燃气老旧管网更新,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新建、提升公园游园10处、小微绿地49个、生态街巷100条、口袋公园100个、城市绿道100公里,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改造老旧小区185个、4.1万户,开工棚改安置住房2102套、基本建成4126套,新增海绵城市12平方公里。四是持续完善城市发展格局。着力构建“一主、一强、两极、多点”的市域发展格局,突出中心城区首位度和枣庄高新区龙头作用,打造张范、永安产城融合示范片区,强化薛城来泉、枣庄高新区宏图河等片区改造示范带动效应,加快东西城区相向融合发展,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支持滕州强市建设,推动在共同富裕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支持山亭发挥农业和生态优势、台儿庄发挥古城龙头作用,打造经济发展增长极。加快滕州、薛城、市中、枣庄高新区4个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全市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片区)。
(六)坚定不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支持灵活就业、返乡人员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扶持1200名大学生创业,举办8场枣庄高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实施“政策找人”精准行动,推进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奠定“法定人群全覆盖”基础。二是推进健康枣庄建设。强化三医联动,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格局。加快枣庄市人民医院、枣庄市胸科医院改扩建、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新院等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区域医疗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各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新优质学校”和特色高中创建,着力振兴乡村教育。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40所,加快推进枣庄学院新校区二期、枣庄技师学院新校区一期、山东煤炭卫校迁建等项目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扩大妇幼、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推动养老、托育事业健康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城区文化形象,持续增强基层公共文化供给力,推进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举办“我们的中国梦”等系列群众活动。四是加快平安枣庄建设。争创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持续深化法治环境“4567”专项行动,推进“智慧法治枣庄”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抓好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努力将矛盾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继续推进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事业、防灾减灾、社会慈善、移风易俗、文物保护、禁毒、“双拥”工作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来源:招商网络
展开